為什么守著茶品不出茶滋味?

為什么守著茶品不出茶滋味?

1閱讀 2018-12-04 01:31 常識


柴米油鹽醬醋茶,老祖宗開門七件事,充分記載了茶與日常生活有須臾不離的關系。茶葉,是大自然當中沐天地靈氣之嘉葉靈木,可食用,可藥用,可飲用,所以吃茶最簡單的理解就是生活,這也是高僧大德們開悟迷途羔羊們經常會意的一句:空持百千偈,不如吃茶去。行亦禪,坐亦禪,語默動靜體自然。而如今,社會的快速發(fā)展,焦慮,憂郁,狂躁,壓力大成為了通病,人們提到品茶總會不自覺的憑自己讀了幾本書就自行升華到了虛無的禪,唯美的文藝與藝術,卻忽略了內在物質身體需求這個‘’一‘’,靜下心來,放慢腳步,心平氣和先喝口清水,解解渴,再來談文化。茶葉成茶需要天時地利人和,經過采茶工采茶,制作加工...成茶的每一道工序都需要相當的耐心跟細心,溫度,火候,手法樣樣要求嚴謹細致精益求精方可做出好茶。如非了解了茶的前生來歷,即便再好的茶送到你面前,也是食之無味,不懂珍惜,就像有人看好一朵花會隨性摘下,等花萎了,再去摘別的花。而有人喜歡一朵花,會不斷的澆水施肥給予陽光雨露呵護欣賞,用多緯度的思維來思考花的源處...于是,賞花愛花實則平增了生活趣味增長了知識成長了自己。


煎茶非浪漫,要須其人與茶品相得。自古文人墨客,達者學士多好茶,這對茶來說真是人間最好的知音。茶,發(fā)乎神農氏,聞于魯周公,承載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文化精華,乃中華之魁寶,如司馬相,諸葛亮,白居易,蘇軾等以文學家,學問家,政治家的氣質來看待茶別是一種滋味。這個諸多的佳句名著今日品讀仍令人蕩氣回腸,膾炙人心。如盧仝七碗茶詩‘’一碗喉吻潤;二碗破孤悶;三碗搜枯腸,唯有文字五千卷;四碗發(fā)輕汗,平生不平事,盡向毛孔散;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靈,七碗吃不得也,唯覺兩腋習習清風生...‘’茶之妙,茶之物質與精神的交合如伯牙鐘子期, 如千里馬遇伯樂,如慧眼識珠,唯有內心澄澈明亮,思想清明,品格高尚方能體味知遇之感。于是陸羽茶經云:茶,宜精行儉德之人。煎茶雖微清小雅,然須其人與茶品相得。同樣一杯茶,不同人品得不同滋味,有人喝到的水,而有人喝到的生活,更有的人喝到的是陽光雨露鳥語花香,更有甚者喝到的是五千多年來達者賢士浩蕩的壯志情懷與詩意理想。

如是,如果面對一杯茶喝不出滋味,且去生活,將頭顱深埋于泥土中扎根發(fā)芽,踏踏實實的。人生如茶,苦中作樂,忙里偷閑,且品且悟,吃茶去。

——素心隨筆

上一頁:隨時喝普洱茶,才能健康又營養(yǎng)

下一頁:建標準,強產業(yè):《平昌青芽茶》地方標準專家評審會圓滿召開

相關閱讀

茶友網
滇ICP備19006320號-4
滇ICP備19006320號-4